yy易游9月10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芹,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明,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总队长吕俊强答记者问。
发布会上,余国东重点从4个方面介绍了“十四五”时期重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效。
“这5年,我们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的‘品质感’明显增强。”余国东介绍,重庆的水越来越清。“十四五”期间,国家在重庆境内共布设了74个水质监测断面,用于评价重庆的水环境质量。从评价结果看,水质优良比例已经连续4年优于97.3%目标任务,其中2023、2024年连续2年达到100%;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实现连续8年保持优秀。
两江四岸重现“清水绿岸”,滨江亲水公园常常带火“来重庆看海”的话题,重庆独特滨水风光成为展现城市魅力的亮眼名片。蓝天越来越多。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稳定在325天以上,PM2.5浓度持续下降yy易游,“消除人民群众心肺之患”取得了现实成效,“重庆蓝”“夕阳金”经常在朋友圈“C位出道”。地越来越净。累计完成污染地块修复87块,提供修复后的净地面积9022亩,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保障,守护了老百姓“住得安心”的底线。
二是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让生态质量的“含金量”显著提升。系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基本完工。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19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20年52.5%提升至现在的55.07%,跻身全国前10位。
三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含绿量”稳步攀升。“十四五”以来,审批符合环境准入要求的项目环评1.1万余个,涉及投资超2.1万亿元;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200家、绿色园区20个,重庆碳市场累计交易5335万吨、12.92亿元。过去5年,我市单位GDP能耗、碳排放指标持续降低,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30%左右。
四是积极构建超大城市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治理的“精准度”持续提高。累计制定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30余项,基本形成覆盖主要环境要素的地方生态环保法规体系。
接下来,将聚焦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关键任务,积极谋划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全力推动生态环境实现持续改善,奋力打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标志性成果,更好地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重庆力量。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是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yy易游、推动其资源化利用的核心实施载体。过去5年,重庆在推动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规范处置、建设“无废城市”方面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效?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芹介绍,过去5年,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围绕工业固废、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以及危险废物风险防控,重点推进3方面工作:
优化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投用78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总处理能力达3.64万吨/日,可充分保障全市生活垃圾“日产日清”。预计今年底yy易游,我市全域将实现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会让老百姓的生活环境更安全、更绿色。
提升危险废物管理水平。加快新建、扩建危险废物处置场,全市危废利用处置能力较2020年增长1倍以上,危险废物处置能力总体满足全市经济发展和固体废物利用处置需求。
提质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首个开展跨省域“无废城市”共建,首创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将特定类别危废及对应处置单位纳入名单,名单内危废跨省转移无需地市审批,由两地省级生态环境部门直接审批,大幅缩短审批时间。同时,建成3800余个“无废城市细胞”,培育“无废工厂”“无废医院”等多领域社会单位,动员社会单位参与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行动。
接下来,将开展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等十大专项行动,加快推进建筑垃圾规范填埋和资源化利用等处置设施项目建设,高标准建设国家特殊危险废物区域处置中心,进一步提高我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水平。
近年来,“植物大熊猫崖柏野归成功”,新物种不断“上新”。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明表示,这些都是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渐入佳境的信号。过去5年,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与市级相关部门通力协作,推动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万平方公里,运用卫星遥感监测等手段加强监管和巡查,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划得实、守得住”。我们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全市建成218个自然保护地,为珍稀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家园,为生物多样性的长期存续提供关键支撑。
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观测。这5年yy易游,完成黑叶猴、林麝资源调查以及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等越冬水鸟动态监测,完成17个区县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评估。调查发现,全市分布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8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112种,一级14种,如黑叶猴、林麝、青头潜鸭等;分布有野生维管植物60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4种,一级8种,如崖柏、银杉等。
加强濒危特有物种保护与恢复。持续强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保护,针对崖柏、银杉等开展就地保护、人工繁育与野外回归。如今,水里的“小伙伴”明显变多,胭脂鱼、岩原鲤规模化繁育水平稳居全国前列。
除了水生生物,陆生珍稀物种的生存状况同样喜人,曾受威胁的林麝,其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分布区县已从原来的9个增加到18个;曾濒临灭绝的崖柏,也成功告别“孤本时代”—75万株崖柏幼苗回归野外,300万株人工繁育的崖柏幼苗在全国12个省份成功扎根生长,实现了从灭绝边缘向种群复兴的关键跨越。
生态环境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来讲重庆市防范突发环境事件任务重、压力大。
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总队长吕俊强介绍,近年来,重庆紧紧围绕环境风险防控开展了隐患排查整治、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建设,联同市级相关部门强化应急准备,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了全市生态环境安全。总体来讲做了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建成全市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做到环境风险“底数清楚、目标明确”。全市编制环境应急预案9000余个,建成水环境安全风险防控设施2万余个、大气环境安全风险防控设施2000余个,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策。
二是构建多跨协同合作机制,确保我们在联动方面“步伐一致、紧密协作”。重点突出两个联动,省际联动方面,重庆市牵头建立渝川鄂湘黔5省市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连续5年开展毗邻地区环境隐患联合排查,累计整治隐患557个;同时,实施川渝联合执法,共同查处了一批固危废方面的环境违法行为、环境违法案件。市内联动方面,与11个市级部门建立环境应急联防联控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形成“信息共享、资源互通、快速响应”的工作格局,实现突发事件一体调度、一体应对。
三是强化应急处置能力建设,让应急处置队伍“本领过硬、能打胜仗”yy易游。提升应急指挥调度能力、物资保障能力和队伍实战化能力。接下来将进一步健全“事前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事后管理、应急保障”五个方面的体系建设,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流域、重点河流环境风险防控,及时妥善科学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守牢美丽重庆安全底线,为重庆高质量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环境支撑。